一
1965年,郭富城出生于中国香港,他诞生于一个七口之家,在家里排行老幺,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。
一家人以开银店为生,共同挤在一间不大的公屋里,生活并不算富足。
1984年,十九岁的郭富城成功考取了TVB舞蹈训练班,三年后又转入了艺员训练班中,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。
毕业前,一位对他关爱有加的老师曾经善意的告知过他:“你的个头并不算高,脸又生的稚气,若是想在电视剧里出头,除了努力,还要耐心。”
确实,在当时,留给郭富城这样的籍籍无名的新人的机会并不多。在他最忙的时候,一天几部戏连轴转,但是大多角色都是一些不太出彩的小配角。
或许正是这样的早年经历,让郭富城一直保持着一种强烈的紧迫感。他始终坚信着娱乐圈里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的严酷淘汰制,因此他始终不敢停止努力的步伐。
二
1990年,在中国台拍摄摩托车策划的郭富城走红了。
那个发丝飘逸,满眼纯情的阳光少年,瞬间赢得了无数少女的芳心
于是,郭富城借势签了唱片公司,发行了第一张国语唱片,名为《对你爱不完》。
25岁的郭富城终于迎来了他的人生转机。
过去了几个月后,一股劲舞旋风,伴随着郭富城的经典动作和帅气的“四六分”发型,刮回了香港,在乐坛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是“四大天王”的黄金时代,作为当中最后走红的那一位,郭富城除了舞蹈,在唱歌和演戏上没有丝毫优势,唯有不断地练习,期望勤能补拙。
三
从TVB到四大天王,郭富城始终是一个后进生。
即便到了今日,他也是四大天王中唯一一位没有被捧上神坛的:黎明急流勇退,因此一直永葆神秘感;张学友被誉为“逃犯克星”,歌坛地位更是不言而喻;全能劳模刘德华,甚至差点被热心市民推举为中国香港特首。
比起郭富城的事业,他的妻子方媛的美模往事甚至比之更有热度。事实上,在“偶像天王”的光环下,没有人真正的把郭富城看作一个演员,而郭富城的初心是想成为一名演员的。
2000年,郭富城连续第三年获得了香港最受欢迎男歌手奖。面对一如既往铺天盖地的掌声和欢呼声,他内心感到一丝空虚,这种空虚感源自于原地踏步的焦虑感和看不见未来的不安感。
审时度势的郭富城心想:是时候转型了。之后的三年里,郭富城放缓了歌唱事业,在电影上集中发力,但接拍的六部电影都没有什么起色。
直到2005年,四十岁的郭富城在出演《三岔口》时,才似乎终于开了名叫“演员”的窍。凭借落魄警员孙兆仁的形象,郭富城拿下了第一座“最佳男主角”的奖杯。
这一次惊喜的表现使郭富城夺得了香港新浪潮电影“教父”级别导演谭家明的青睐。谭导邀请他出演《父子》,饰演了一位粗暴鲁莽的赌徒父亲。
郭富城再次将一位灰暗又挣扎的底层人物演活了,《父子》这部作品让郭富城再度捧得了最佳男主角奖项,同时也使他似乎找到了演技突破的关键点:打碎偶像包袱,与角色共情,角色感自然会破茧而出的。
不过,2011年电影《最爱》对郭富城来说无疑是一场更大的突破。
为了演绎好这部电影,郭富城提前两个月学习陕北的方言,坚持原声配音,他为了更接近角色,成日与村里的老农同住找感觉。
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,《最爱》这部电影让郭富城入围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。加上三年后的他收获的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杯,历时十年,郭富城赢得了华语影坛几大重磅奖项对他演技的认可,他终于完成了从偶像过渡到演员的蜕变。
回看港片初心的《无双》,导演庄文强用各种致敬场面,想让观众重温周润发的英雄本色,但是郭富城饰演的李问,撑起了整个故事的核心。
大开大合的魅力戏份交给了周润发,剥离分层的精细部分则是交给了郭富城。
事实上,从李问开始,郭富城就已经从善挑角色,升级为了驾驭角色。
前者重要的是眼光,后者更是考验个人的投入与付出。
正如杨千嬅谈及《麦路人》里与郭富城的第一次合作:
有一幕我印象很深,那是他在医院里已经病得很严重的戏,他真的很厉害,不让自己有一分一秒的抽离。拍戏时间很长,中间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,我们都赶紧去吃饭了,他要自己停留在那个角色里,不吃饭,也不离开床,不跟所有人讲话,直到把所有拍完为止,他都不离开自己营造的情绪和状态。
后来的郭富城有了很多采访,当被问到自己的影帝晋升之路时,郭富城也不说什么漂亮话,犹如工作机器一般不断地反复强调自己对于演戏的热爱和学习。
确实,郭富城的身上凝练着老一辈的香港艺人的优秀品质:勤奋、务实、自律。
他可以用十年时间充盈一个顶级偶像所具备的一切素质,也可以把这些一一打破,从零开始学做一名合格的演员。虽
说属于“四大天王”的时代早已过去,但是郭富城的演戏生涯还在继续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