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室的婚筵
「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:
「『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,
「就打发仆人去,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,他们却不肯来。
「王又打发别的仆人,说:『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,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,牛和肥畜已经宰了,各样都齐备,请你们来赴席。』
「那些人不理就走了;一个到自己田里去;一个做买卖去。」7
在古代,犹太人生活中最喜乐的一个场合,就是婚礼庆典——一个为期一周、甚至两周的活动。这样的活动需要许多规划,并且很早之前就会通知宾客,并在庆典的头一日再发出提醒。国王对人民提出婚礼这类的邀请,基本上等于一项命令。然而,这个比喻中许多被召的宾客并没有到来。8
「拒绝参加国王的筵席显然是故意反抗皇室的权柄,和表示个人对国王及他儿子的憎恨。……一个人到自己的田里,一个人〔去做买卖〕」,9反映出他们的优先顺序受误导,以及完全漠视国王的旨意。10
比喻接着说:
「于是对仆人说:『喜筵已经齐备,只是所召的人不配。
「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,凡遇见的,都召来赴席。』
「那些仆人就出去,到大路上,凡遇见的,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,筵席上就坐满了客。」11
那时候的习俗是举办婚筵的主人——在这个比喻中指的是国王——要为婚礼的宾客提供礼服。所有出席者穿着的礼服,是简单、不显眼的袍子。如此一来,就消除了官阶和社会地位,在筵席上,人人都一视同仁地交际。12
在大路上受邀参加婚筵的人,不会有时间或能力购买适当的服装来准备赴筵。因此,国王很可能从自己衣柜拿了衣服给宾客穿。每个人都有机会穿着皇室的衣服。13
国王进到婚筵大厅时,他观看了宾客,立刻注意到有位显眼的客人没有穿着礼服。那人被带上来,国王问道:「朋友,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?那人无言可答。」14基本上,国王问的是:「都已为你准备礼服了,为什么不穿呢?」15
这个人显然在这个特别的场合中穿着不合宜,而「那人无言可答」这句话,显示出那人毫无藉口可言。16
雅各·陶美芝长老针对此人的行为所代表的意义,提供了这则具有教育意义的诠释:「因此故事明显指出那没穿礼服的宾客,犯了疏忽罪,故意无礼,或恶意的冒犯。国王最初很能体谅他,只问他为什么不穿礼服。如果这客人有任何理由解释他的例外表现,或任何有理的藉口,他一定会说出来,可是经文告诉我们他无言可答。国王的邀请是无条件发给所有他仆人找到的人;但他们都需要通过大门进入皇宫;在他们进入大厅坐席,觐见国王之前,每〔个〕人都必须穿上适当的衣服,但是这一个,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从另一条通道进来;他没有经过门口的守卫,他是一个擅闯者。」17
基督徒作家约翰·理德(John O. Reid)指出,此人拒绝穿着礼服,摆明了他公然对国王和他儿子的不敬。他并非单单缺少礼服,而是也选择不穿礼服。他叛逆地拒绝为这个场合穿上适当的服装。国王迅速且果决地回应:「捆起他的手脚来,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;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。」18
国王对那人的判决,主要原因不在于他没有穿礼服,「事实上,反倒是因为他坚决不穿礼服。那人……渴望享有参加婚筵的荣誉,却……不愿遵从国王的习俗,想依自己的方式。他穿着不适当的服装,显示出他内心反叛国王和其指示。」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