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处稍作拼接
这与佛教诞生时间相近,但……与传入中国时间不符啊,故而这一说法值得考证,这批文物也值得研究。不过小编还是觉得,这种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物品,和锅碗瓢盆、衣服鞋袜等一样,在各地都是逐步发展成型,也不必附会于什么起源说。
牙签除了偶尔用来取食,主要功能是剔牙,但剔牙这一行为,必定比考古发现的牙签所处的年代更加久远,而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剔牙痕迹来自于河南安阳与辉县的殷墟,出现在两个个体的三个牙齿上,虽然这是否使用了牙签无法证实,但必定也存在与之类似的用具,只不过此类物品易获取、也易丢弃,故难以留存。但是如果是金属、象牙打制的,那便不一样,江西南昌市东吴高荣墓,出土了一枚金挖耳,但是另一端却是剔牙签,此类用具,应是皇室贵族所用。
找不到实物图,但故宫博物院所藏“赤金葫芦花纹带链牙签耳挖”(上图)与之类似,可以参考看一下,只是高荣墓中那件不带链,顶端也没有那么精美的纹饰,仅仅是金制长条形,折弯而已。
牙签虽然历史悠久
但是古代的“牙签”
指的却是另一件物事
牙签牙签
顾名思义就是用象牙做的签牌
这种签牌
可说是卷轴装写本书的一部分
卷轴装写本书的使用
时间跨度相对较短
牙签的使用时间则更为有限
其兴衰与卷轴装写本书息息相关
中国古代用作记录文字的材料很多,但能制成被今人称作“书”的,只有竹木简、缣(jiān)帛和纸。简书是已知的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式,帛书至迟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。帛书质地轻薄,为舒展方便,在书末加一轴,从末端向前卷起,至此,书的卷轴形式出现,并为早期的纸书所沿用,简书虽也是卷存,但由于本身坚挺不必加轴,简书的计量单位仍是“篇”,卷轴形式出现后,“卷”才成为了书的计量单位。
银雀山《孙子兵法》竹简(汉)
写经残卷(唐)
辛追墓“T形”帛画(汉)
纸出现之初,存在着技术不够成熟的因素,并未大受欢迎,西晋时“洛阳纸贵”的故事,甚至可以说是侧面反映了纸的供应量小。直至东晋末年,桓玄迫晋安帝禅位,建立了存世不足百日的桓楚王朝,才下令以纸代替简牍,作为官府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,自此才完全进入了纸的写本时代。
写本书 ,之所以有这个名称,是因为印刷术发明后,产生了印本书,今人分类予以区分。
早期写本书,沿袭了帛书的卷轴形式,这种装帧形式,被称作“卷轴装”。
卷轴装书由卷、轴、褾(biǎo)、带这四个主要部分组成。卷是由两张以上的纸粘接而成,由文字的长短决定;轴长于卷的直高、两头露出,作用与帛书轴同,都是为了便于舒展卷,书卷紧卷实后,在书插架后有支撑书不被压扁的作用;为避免边缘破裂,卷的背面常裱上一层衬,除此之外,古人为保护书籍,在卷首之前,粘接一段与卷高矮一致的纸或绫罗绢锦,即为褾,长度以收卷后全卷为褾所包为宜;全卷外侧粘接丝带,收卷后缠绕,用以防止书松散。
卷轴书在书架上排列起来,称为“插架”,朝外的轴头系上一个牌子,标明书名卷次等,即为“签”,拈其便可知道为何书,作用相当于现代书籍中写有书名的书脊。简书中前两枚简多为空简,称作“赘简”,作用同卷轴书中“褾”,部分赘简背面写有篇名与书名,也类似于签的作用。
这类“签”属于书签的一种,印本书出现与册页形式形成后,书的形态与现代书籍类似,但书名需要另取纸或缣帛贴在书衣左上方(书衣:即现代书籍的封面),称作“浮签”,原卷轴书之签呼为“挂签”,用以区别。卷轴书亦有使用似“赘简”般在“褾”的背面贴纸以标明书名的方法,类似“浮签”,但仍是以“挂签”为主。
唐代官府藏书,多使用牙制挂签,即牙签,且制作不同颜色的牙签,和不同颜色的轴(亦是象牙制成)用以区分书的门类。
开元初,……其集贤院御书,经库皆钿白牙轴,黄缥带,红牙签,史书库钿青牙轴,缥带,绿牙签,子库皆雕紫檀轴,紫带,碧牙签,集库皆绿牙轴,硃带,白牙签,以分别之。
——刘昫(xù)《旧唐书》卷四十七
(志二十七 经籍下)
挂签式书签可分为两种,一种是帙外书签(帙zhì,起源于简书,多篇或多卷装于一囊为一帙),记书名及作者小传,还有一种是单卷书签,记书名、卷次,亦可记收藏位置。民国时黄浚所辑的《衡斋金石识小录》中有“汉王公逸象牙书签”的拓片,其原签便属帙外书签。
拓片书影(背面)
(张政烺先生考证牙签“属魏晋或北朝时物”,
据原图释文如下:
初元中,王公逸为校书郎,著《楚辞章句》
及诔书、杂文二十一篇。
(以上正面)
又作《汉书》一百二十三篇。子延寿,有俊才,作《灵光殿赋》。
(以上背面))
除牙签外,还有用骨、玉、木、硬纸和绢布等材料制作的挂签。不过虽然挂签有多种材质,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牙签。
写本书多见于三国两晋至隋唐时期,犹以隋唐为最盛,官私藏书都极为兴盛,官府藏书自不必说,而私家藏书,主人也多是皇室成员和能接触到官府藏书的官吏,家资、品味自是不一般,故而牙签当是普遍使用之物。牙签之名,也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,韩愈《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》诗曰:“邺侯家多书,插架三万轴。一一悬牙签,新若手未触。”
雕版印刷术发明后,从唐末至宋初,印本书逐渐替代了写本书,册页形式也逐渐替代了卷轴形式,写本书盛行时期,卷轴装书便已演变出旋风装与经折装,这也是卷轴形式向册页形式过渡的过程。但宋代时官私卷轴装藏书应仍有一定数量,朱熹诗《寄题浏阳李氏遗经阁二首·其一》有 “老翁无物与孙儿,楼上牙签满架垂”句,描写了这一点。宋代以后,卷轴装书减少,因战乱等而散佚更是常事,故留存至今的卷轴装书极少,带牙签的更是无处可寻。实物资料的缺乏加之牙签只是卷轴装书一个部分中的部分,故研究者寥寥,笔者浅薄,连牙签的尺寸情况亦无从得知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